When October Goes

这周听到一首应景的歌。

秋天来了,下过雨后天清澈了许多。我往返于最熟悉的trail上,中间一段能看见美景,最近常在赞叹这也太好看了。高高的枯草中央有印着天空颜色的水; 远方的黛山,环绕了整整一周; 雨后潮水涨上来,把冒着腥气的半干的海滩涂填满; 白色的海鸟星星点点的觅食。天高山近,一条小路,迎风而上,脚上费力,听见的只是自己的呼吸声。

我爹爹说好日子过的快,好像美景也是一样,fleeting beauty,一季一季的变换着。

上周去看了Van Gogh的展,一间小屋子里反复展映这投影。这票价我是想抱怨骗钱的,比在纽约看的ARTECHOUSE还要贵。但没办法,坐进去了还是喜欢。整整看了两次,其实要不是旅伴想走,我应该能反复看一下午。梵高的笔触独特,动画里,笔法被肢解开来,放在不同的layer里,然后动起来,达到静态画不能达到的动景,还有交互的愉快。印象派的颜色总能给我一种安全感,特别是斑驳密集变幻的复杂的颜色,整体上是温柔的。也许就像骑车经过时片刻的景色,平凡生活里惊艳的一个微小的宏大的瞬间。其中有一段陪着Edith Piaf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出现的日出日落。刚刚查了这首歌的歌词,果然有的奋不顾身的意思。我觉得凡高的向日葵里也有一种义无反顾的灿烂。

最近还越来越习惯把车里的电台留在古典乐频道,所以想起来去看了一下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原来音乐和绘画是戚戚相关的,他们本来应该就是,我一直不知道而已。中世纪(400+AC~1400AC),到文艺复兴 (1400-1600), 精美的洛可可,浪漫主义(Music, Romanticism)和现实主义(Painting, Realism), 进入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也开启了现代艺术(cubism, pointillism) 以及越来越抽象的概念艺术。

以前看的很多东西,顺着这条线,好像都能串起来了。艺术曾经是高雅的,或者说也许当时高雅的艺术才被定义为艺术,被保留下来。从神圣的,克制的,工整规范的,慢慢开始接地气,对于现实世界的描写,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再后来,现实中的场景被抽象化,在打乱的次序中,又保留了美感。再后来,变成了一个概念,一个想法,冲击着艺术的边界。总体而言,艺术的创造和拥有是脱离了贵族化,向更多人靠近的。我总觉得走到概念艺术之后是遇到了瓶颈,走到了死胡同的。从天上来,到地上发展,再从意向上抽象,其实都已经玩儿过了。20世纪确实没有什么可以玩的东西了。

反过来想想最近看的真人秀,好像现在的时代,又开始新的一种轮回。人的感官对刺激的追求不会停止,而且阈值会提高。短频快的快乐,输出不断刺激,这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可以给予的。但我有时确实也喜欢电音,也喜欢hip hop里的节奏,音乐比绘画也许停滞的更晚一些。

接下来会不会是舞蹈呢?新世代的偶像唱跳俱佳,很喜欢看到身体解放的样子。

这种感官被包裹着感受到冲击和愉快的体验,似乎无法被分享,只能说有相同的感觉的人有共鸣。这件事情我是在追韩剧和售后是理解到的。一些微小的不能再微小的点,细节,线索,都能被拿来分析,放大。故事的本身不重要,自然有人能把这些点连成线,描成图。所以偶像有人设,粉丝脑补wishful thinking这些都很合理。这些二次创作本身就是需要想象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相互懂得,一个其他人看起来毫无头绪的事情,在这一群人中能形成共振,在某一方面完全相互成就的小团体。我上头期过了之后,持续体验观察了一段时间,感到很有趣。

十月要过了,过的很好,谢谢招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