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五月天
我,
从来不追星,
从来不在房间里贴海报,
从来不曾排着看不见尽头的队伍只为要一张签名,
因为没有什么人,能发掘出一个能够疯狂的能够自由自在的我自己.
除了
五月天
那年,他们要去当兵了,暂别舞台前的最后一场,
不舍得,舍不得.
"回家吧"
"不要"
"回家吧"
"不要"
"回家吧"
"不要"
"没有歌可以唱了…"
"有!!!"
…
陈宏信—"突然觉得有点荒谬,为什么我回站在这里,打算把两万个全身湿透的人,赶回家."
是啊,五个大男孩,到底有哪里特别,究竟为什么,会是五月天.
你还记不记得,那年我们高中还没毕业,聚会K歌,唱的最high的是<倔强>,居然是<倔强>.所有人都在唱,男生,女生,那首歌好短也好长.那时候我们心里都是一样,迷茫,慌张,抓不住未来的方向,多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多想坚持心里的最初的信仰,多想大声的把这样的渴望喊出来,让世界听到.你有没有也觉得,从那之後,再也没有当年的<倔强>.
然后你还不记得<盛夏光年>的我不转弯.
还是一样一样的骄傲,像是莫名其妙的偏执狂.
我们究竟在生谁的气,究竟不服谁的输,为什么如此爱上了肆意的唱,为什么看着你的游离的神情,我觉得安全?
新专辑出了之後,我第一时间听了<你不是真的快乐>,原因是那天BBS版上的MAYBAY突然被顶上了十大.也许真的已经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我每天都很快乐.但即使是真心的快乐,依然能被它打败,眼泪还是唰唰的掉,又是数天的沉溺.我实在找不到理由解释为什么心酸难受,就好像他们说,即使心里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怀念的人,听着<突然很想你>,也会不自觉的掉眼泪.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的快乐或委屈"
想像你现在的神态,你的心情,你的世界是否又下起雨,还有你一个人的背影.
为什么我很难过,如果你委屈.
我总是说,五月天的音乐性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音乐有一种精神气,一股属于年轻的力量.阿信,这个龟毛,难搞,敏感却总是极力掩饰的文艺大青年,写的句子,让新鲜的血液沸腾,感动连连.所有爱五月天的人都能感觉到,他们爱做音乐,他们享受在一起挥霍时间.商业宣传让他们把自由自在的自己包起来,去迎合,去"爆"应该"爆"的点.然而不像任何其他的流行乐手,他们的新专辑记者会里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关于专辑,关于音乐,这让阿信都觉得,哇,这么严肃的问题.相对与他们的音乐,八卦,绯闻,甚至其他艺人绞尽脑汁欲张弥盖形形色色的桃色新闻与他们彻底绝缘.5个人,已经有个两个好丈夫,两个好爸爸.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听见过他们的任何负面新闻.
半年,100唱校园免费演唱会,台湾地区每一张专辑送一张演唱会门票,阿信说,听不到CD的,就去网路听吧,虽然不知道公司高层怎么看.
4天,13700多张,有太多比钱更开心的事.
这是青春的共鸣.
他们就是那群曾经鼓励过你,咸鱼也能有梦,然后偷偷说喜欢咸鱼是因为"下饭"的几个不太正经的死党,他们就是那个告诉你这一生至少要为自己骄傲盛开过不要把遗憾带进棺材的同类,他们就是和你一样恋爱ing就L-O-V-E!,生气就"别惹我"的几个傻小孩,他们让你发现身边把你宠上天的好朋友,这群人也是这一切一切都逝去之後,你最想同唱"笑忘歌"的人.
他们长我们十岁,可是他们的歌他们的想法和我们如此相似,如此放肆.
他们不想长大,于是我们不禁想,十年之後,原来我们还是可以这么青春,这么爱玩,这么搞笑,
这么"我不转弯!~~~~~~"—"啊…那我转…"
疯狂,放肆,任性,贪玩,却不阴暗,不边缘,不灰色.他们都是最最最最好的小孩.青春的那些呐喊,都是无害的.不小心钻近谁的世界,伤了谁的心,请你相信,这一切都不是故意的.好多事,心上留下淡淡的痕,不能磨灭,也不能抹去,更加不愿意再去改写,这就是青春的事.不是因为勾心斗角,不是因为尔虞我诈,只是爱和遗憾的不能圆满.
听五月天的歌,会知道,原来所有的回忆,温暖,都满满的在心里.我们走过的不只是我们那几年而已,我们走过的是生命里的某一个时期.那时候我们正走在通往成熟的迷宫,一路磕磕绊绊,哭哭笑笑,还好有你相伴.所以,我一定要和你们去看一起五月天的演唱会,人生的第一次演唱会,一起疯,一起跳,一起拥抱,一起流泪.我也一定会有一张正版的<后青春期的诗>,不让你也不让自己失望.
最后,如果能有一天,我们能重返光荣,记得找我,我的好朋友.
小人书
霸王别姬
goodbye, my little book thief
Keren Ann
只有一个鼓手,一个贝斯+和声,一把大提琴和一把小提琴;
看不见的城市
色.戒
winged migration
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小说,以“怪”著名。我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他的小说,但是至今没有人推荐我去看。
—直到我翻开《黄金时代》,我就懂了为什么没有人鼓励我看,他们是怕我接受不了。那个每天追随儿童文学兮兮小朋友,看这个…是有点危险。不过,很高兴的是,我可以接受,而且成功剥离了文字,感受到了强烈的内涵。
故事是这样的:知青W(王二)在云南下放。此人很浑。当地的医生C的丈夫关进监狱了,然而她依然漂亮,于是大家说她是破鞋。她找不到一个人来承认她不是破鞋,包括W。但是,W对她有了歪想法,于是他说要和她有友谊。C还挺看重“友谊”二字的。然后,这两个人就…总之,在那个年代,一个知青,一个被说成“破鞋”医生。都活的很惨淡。惨淡在于,他们看不到未来—-在他们的“黄金年代”。于是他们就这样了。
破鞋真的成了破鞋。大家突然少了流言,既成的事实,竟让人恐慌。组织上开始让他们写报告,写汇报。而他们倒也不在乎,写吧,越写还越细致精彩。这让组织里“审查”的人总是很急迫的要看新的内容。后来,开大会批斗,绑起来示众,等等。这对于他们就像工作,弄完之后,一切正常,他们好像不属于那个扭曲的世界。
而他们两个,也不要求对方什么。不谈过去,没有未来。只是两个游弋灵魂的交会,谁也没准备留给谁什么。就这样吧。
当然,生活偶尔也会有必要的交流。某次,L走不动,W背L走山路。路很窄,C还捣乱,W差点失足。他责怪的打了她两下。她终于安静。
…
荒谬总算有个停止,只是这个停止也很荒谬。某一天开始,组织上突然不再要求他们写报告了,再后来,知青返城,大家就散了。二十多年,有机缘两人再见,L说起当年组织上突然放手不管的原因。那是因为C是最后一篇报告。
C在报告里写到那天的山路:“那一刻她觉得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他,而且永远都不能改变。”
…
故事结束了,整个如同是虚幻国度的故事,以某种真实结尾。竟让我毫无预兆的落泪。
那个荒芜的年代,什么都像是假。即便是正经的生活,也像是一种被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大家各自扮演,手舞足蹈而不自觉。但是,她的最后一篇报告突然揭开了这个谎言。它让他们脸红,让他们惊慌失措。不仅是因为它的真实,更是由于它突然把舞台上的人点醒了,演员们看见了自己的虚假麻木,于是羞愤难当。—原来一切都是戏,而他们不懂得面对的,惟独是真实。
用王小波似的语言作个结尾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个是流言,误解,一切都无所谓,只要心里的围墙在,任何东西都不能影响自己。
另一个是,围墙在死一般的寂静和窒息的压抑下,竟轻轻的倒了,柔软融化,那是因为,真正的感情,是多么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