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图书馆发来的邮件,龙应台的<目送>到了.
龙应台这个名字十几年前代表犀利的刀锋.她把社会切开露出血淋淋的内在,然后拍桌子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野火集里燃着青春理想的盛火,企图把潮湿的社会烧得发烫.然而我看她的第一本书是<孩子,你慢慢来>.我认识她,只是因为,她是一个会说故事的母亲. 她年轻时喝过洋墨水,写过檄文,之後远嫁德国.再後來离婚,回到台北,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在台湾打架骂人说脏话的国会大厅里,寂寞的像一条水藻.现在应该在港大教书.
<目送>的内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才看了大概半本,最直接的感受是–这个充满了热情与火的人,老了.
这几年,离婚了,儿子长大成人,越发不可及,父亲去了,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已经完全认不得去看望她女儿…我并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只能漫漫的说,随便的说.
每一次毕业,我们和大部分曾经朝夕相处的人,就再难相见.但那只是人生最初的曲线,之後的长路里会发生什么,那些曾经笑过的脸会遇到什么样的未来?每一次我回想起坐在教室里那一班人的样子,总是觉得恐惧. 就象龙应台写的小学同学聚会后设想: "如果在我们12岁的时候,有个灵魂很老的先生,在讲台上说:孩子们,四十年后的今天,你们会有两人患上忧郁症,两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三分之一的人觉得婚姻不美满,最聪明的四个人,两个做了医生或者律师或者商人,剩下两个,碌碌不得志大半生…"
这样会算命的先生当然不会有,但是如果这些都是概率事件,如果它总是会发生在我们之中的某人身上,你能感受到命运的手在抉择吗?你舍得身边那些人消失不见吗?如果真的这些都是真的,12岁的小人儿,还会勇敢的过人生吗?–我们不知道结局,只有长长的路要走.
最近听到一首歌<mary had a little clock>,说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Johnny is so in love with mary when she was engaged, sadly she was not her fiance. He’s now on the roof to say goodbye, what if mary was not late that day… 歌曲里一遍又一遍的询问: "So God I ask why today? Are they not dear enough to you? Did they not pray? Is that how you work your way? Now I’m so afraid."
年纪长些的同辈人告诉我,毕业,会发生许多事.工作的那些会说,走上社会,会遇见更多.未来令人恐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未知,是因为结局已经确定了,而我们害怕那个结局,害怕成为那个结局里的一员.曾经高高兴兴从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却无法再高高兴兴的走上社会大学,事情就是这样.
上个学期三门心理课,我学到了很多,想了很多,获得并不是只书本上的知识,更不是处世的道理.我看到的,听到的是人生,大部分人都会经过的最常规的人生. 我第一次了解孩子对家庭和父母造成的影响与变化,第一次学习中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意识,希冀,与焦虑,所有这些,就好像一次人生的预览.大部分人是这么经过的,而我,你,我们终将成为洪流里的一粒. 这不就是我们拼命想要挣脱的枷锁?可是人,每一个人,都只能参与这轮回,永无止境.
这样的焦虑疑惑,不是因为临近毕业,或者说,不只是因为它.龙先生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依然说曾经相信的很多事,变得不相信,曾经不相信的,有些相信了.她说的那些,我只有23岁,我已经听的懂.年岁真的能让人看清这个世界么?前几日与林老师长谈,说起宗教.林老师说,他希望智慧能帮助他解释这个世界,而我内心不够强健,深深感受到莫名力量的环绕,故始终不能成为无神论者. 把不能解释都归为虚空的某种存在,照西皮的说法,是缘. 龙先生说不知不觉,身边的朋友,开始诵经礼佛.李叔同38岁亦看透出家,"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思考的最后,依旧是"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藏于冥冥的缘份.
龙先生的笔,和从前不一样了.她依旧像个少女一样感受着这个自然的呼吸,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集.然而她的灼热,却散去了.她说,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孩子离开缘份.子女何尝不是如此.父亲病故,母亲病重,龙先生也同样目送他们离开,同样挽留不住. 以前老妈总是追着我问,我老了,你会不会和我住一起? 我嘴上不说话,心里却是不乐意.那时尚未离家,一心觉得,生活还未开始,为什么已经决定了不能独立.现在身处异乡,发现高速路上的车子里大部分是老两口一起,心理学课上又发现美国人进养老院在美国很普遍,特别是丧偶之後,但是每每看到,看见老人一个人去超市,乘公车,在路上艰难行走,心里依然觉得不安.我依旧是东方文化里生长的人,我们甚至要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龙先生老了,她花更多的时间和她最珍惜的人在一起.是否她也感受到了某种远方的召唤.看她写着与母亲同睡,散步,给母亲上胭脂,带母亲回乡,她是在挽住时间.而她的两个儿子,正如她年轻时一样,和我们现在一样,远离再远离.前天和老妈MSN聊天,她说了挺多激动的话.我抗拒她把她的人生理想强加给我,但想了想她说的太不靠谱,也就没有放在心上.昨天她专门上线,向我道歉,说想了一晚上,觉得说的不对,怕我生气.
我看<目送>几度落泪.这本书应了白居易: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文字是可以很煽情的,但是真实的人生却不能用煽情来形容.有一天,我们也会有孩子,要为他/她改变自己乱七八糟的生活轨迹,要催他/她吃早点,喝牛奶,要给他/她打电话唠叨,要被他/她忽视,远远的甩下,要觉得再也追不上.有一天我们也要公然老了,静静的想想或许已经想不起来的从前.或者有一天,我们和龙应台的妈妈一样,永远的停留在20几岁的那个时间,永远找不到家,永远回不来.
未知的一切,依旧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