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五月天

我,

从来不追星,

从来不在房间里贴海报,

从来不曾排着看不见尽头的队伍只为要一张签名,

因为没有什么人,能发掘出一个能够疯狂的能够自由自在的我自己.

除了

 

五月天

 

那年,他们要去当兵了,暂别舞台前的最后一场,

不舍得,舍不得.

"回家吧"

"不要"

"回家吧"

"不要"

"回家吧"

"不要"

"没有歌可以唱了…"

"有!!!"

 

 

陈宏信—"突然觉得有点荒谬,为什么我回站在这里,打算把两万个全身湿透的人,赶回家."

 

是啊,五个大男孩,到底有哪里特别,究竟为什么,会是五月天.

 

你还记不记得,那年我们高中还没毕业,聚会K歌,唱的最high的是<倔强>,居然是<倔强>.所有人都在唱,男生,女生,那首歌好短也好长.那时候我们心里都是一样,迷茫,慌张,抓不住未来的方向,多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多想坚持心里的最初的信仰,多想大声的把这样的渴望喊出来,让世界听到.你有没有也觉得,从那之後,再也没有当年的<倔强>.

 

然后你还不记得<盛夏光年>的我不转弯.

还是一样一样的骄傲,像是莫名其妙的偏执狂.

我们究竟在生谁的气,究竟不服谁的输,为什么如此爱上了肆意的唱,为什么看着你的游离的神情,我觉得安全?

 

新专辑出了之後,我第一时间听了<你不是真的快乐>,原因是那天BBS版上的MAYBAY突然被顶上了十大.也许真的已经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我每天都很快乐.但即使是真心的快乐,依然能被它打败,眼泪还是唰唰的掉,又是数天的沉溺.我实在找不到理由解释为什么心酸难受,就好像他们说,即使心里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怀念的人,听着<突然很想你>,也会不自觉的掉眼泪.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的快乐或委屈"

想像你现在的神态,你的心情,你的世界是否又下起雨,还有你一个人的背影.

为什么我很难过,如果你委屈.

  

我总是说,五月天的音乐性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音乐有一种精神气,一股属于年轻的力量.阿信,这个龟毛,难搞,敏感却总是极力掩饰的文艺大青年,写的句子,让新鲜的血液沸腾,感动连连.所有爱五月天的人都能感觉到,他们爱做音乐,他们享受在一起挥霍时间.商业宣传让他们把自由自在的自己包起来,去迎合,去"爆"应该"爆"的点.然而不像任何其他的流行乐手,他们的新专辑记者会里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关于专辑,关于音乐,这让阿信都觉得,哇,这么严肃的问题.相对与他们的音乐,八卦,绯闻,甚至其他艺人绞尽脑汁欲张弥盖形形色色的桃色新闻与他们彻底绝缘.5个人,已经有个两个好丈夫,两个好爸爸.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听见过他们的任何负面新闻.

 

半年,100唱校园免费演唱会,台湾地区每一张专辑送一张演唱会门票,阿信说,听不到CD的,就去网路听吧,虽然不知道公司高层怎么看.

4天,13700多张,有太多比钱更开心的事.

这是青春的共鸣.

 

他们就是那群曾经鼓励过你,咸鱼也能有梦,然后偷偷说喜欢咸鱼是因为"下饭"的几个不太正经的死党,他们就是那个告诉你这一生至少要为自己骄傲盛开过不要把遗憾带进棺材的同类,他们就是和你一样恋爱ing就L-O-V-E!,生气就"别惹我"的几个傻小孩,他们让你发现身边把你宠上天的好朋友,这群人也是这一切一切都逝去之後,你最想同唱"笑忘歌"的人.

他们长我们十岁,可是他们的歌他们的想法和我们如此相似,如此放肆.

他们不想长大,于是我们不禁想,十年之後,原来我们还是可以这么青春,这么爱玩,这么搞笑,

这么"我不转弯!~~~~~~"—"啊…那我转…"

 

疯狂,放肆,任性,贪玩,却不阴暗,不边缘,不灰色.他们都是最最最最好的小孩.青春的那些呐喊,都是无害的.不小心钻近谁的世界,伤了谁的心,请你相信,这一切都不是故意的.好多事,心上留下淡淡的痕,不能磨灭,也不能抹去,更加不愿意再去改写,这就是青春的事.不是因为勾心斗角,不是因为尔虞我诈,只是爱和遗憾的不能圆满.

 

听五月天的歌,会知道,原来所有的回忆,温暖,都满满的在心里.我们走过的不只是我们那几年而已,我们走过的是生命里的某一个时期.那时候我们正走在通往成熟的迷宫,一路磕磕绊绊,哭哭笑笑,还好有你相伴.所以,我一定要和你们去看一起五月天的演唱会,人生的第一次演唱会,一起疯,一起跳,一起拥抱,一起流泪.我也一定会有一张正版的<后青春期的诗>,不让你也不让自己失望.

 

最后,如果能有一天,我们能重返光荣,记得找我,我的好朋友.

Monet

  去书展的时候,买回一本关于莫奈的书.
  莫奈是19-20世纪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而所谓印象派,就是突出描绘光与色彩变化的画派.
  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曾经看到过他的<日出>和<睡莲>.我喜欢他柔和的色调和渐变的色彩过渡.看上去很协调,如同古典乐一般,不突兀,不莫名其妙,它们都似鹅卵石般温润可爱–即便是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从其中体会其中的美感,享受松弛安静的意境.
  看画和听音乐是不同的.欣赏音乐好比在河畔顺水而走,它是蜿蜒的,流动的,有长度的过程,而欣赏画则是类似于站在一个长廊的一端,望向长廊的深处,它是静止的,乍看是平面的,但是继续细致的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深度和内涵.这样动静的结合,既是一种对比,也同样是高度的融合统一,因为它们都是人最本质和原始的关于美的阐释和对于美的需求.很多东西,是文字不能表达的.有人说用”文字描绘音乐是王子与乞儿结婚”,其实用文字描绘画又何尝不是”白天鹅配癞蛤蟆”. 不是说文字不如音乐绘画高贵,而是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在山洞里用石头作画,在劳动的时候喊着号子.即使一个不识字的人,听到了肖邦的夜曲,看见了莫奈的睡莲,也都会获得片刻的心神安静.
  看这本<莫奈>,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他对水的描绘–他是个天才! 在作品<蛙池>里,他用画笔展现了一个清澈微漾的池塘.他把水波画的恰倒好处:比一般的绘画清晰逼真,比照片灵动活泼.但是当我仔细看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他是利用了颜色的对比~当你能看得清他每一笔颜色(就如同能破译了整幅画)的时候,你会不得不为他选择颜色的高明和用笔的精准,以及他对光和色彩敏锐的观察力而深深折服!~
  最喜欢他笔下的水,但是我也同样倾心于他总体的色调搭配.他的画看上去温暖和谐.在他画中的自然事实上是被美化了的自然.画中的景色总是比现实多了一分想象的空间.于是”心里”的自然就更加美丽动人.
  我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晦涩难懂,而是很容易打动人的.莫奈感动了我,相信他也可以感动你们.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昨天晚上拜读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早就听说过着位著名的捷克作家,但也一直被告戒他的文章不是冰心,余光中的“小朋友的纯净度”级别,而是带有明显西方描绘事物的角度和手法。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那本束之高阁的书解救下来–只是想看个究竟。钢琴家阿格里奇说“舒曼”(比她早几个世纪的作曲家)是喜欢她的,为什么呢?因为阿格里奇在练舒曼的东西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顺畅,不觉得艰涩,难以理解。借用阿格里奇的话,我要说“米兰.昆德拉”是喜欢我的,那是因为看这本书的过程比我想象的顺利很多,更奇特的是,书里折射出的作者的想法和我本人迷茫的问题能有意无意的契合。这是很幸运的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因为—偶然性。德国谚语说“只有一次,就跟没有一样”。生命只有一次,因为人只能活一次,如果生命由无数次的选择组成,而任何选择都无从检验其优略–既不能和前世相比,又不能在来世检验。一切都是马上经历,好象一个演员从来没有排练的在演戏。这也就是说生命的每一刻充满了偶然。这样由无数偶然组成的生命让人觉得充满了无力感–抓不住躲不开的命运巧合和面对抉择的迷茫心情。那么,生命不是就轻的如云彩一般,从我们原来以为可以紧紧抓牢的手中溜走,浮在空中,任意东西了么?!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因为—生命需要重量。这在男主人公身上,有很细致的解释。“托马斯”–一个离婚男人。他可以在无数女人间游走,然后随风而逝。但是他和她们之间没有感情投入,不需要承诺和期许(这在我看来是男主人公逃避责任的生活方式)。生命需要重量,重量之一就是责任。在男主人公没有责任的包袱生活下,他自己也许都感到了生命的轻浮。后来,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第二任妻子–特蕾莎。至于为什么会爱上,我自己的理解是 因为他厌倦了浮云一般的日子。而后,他不得不承担起了某些责任–比如为他自己的不忠感到抱歉和愧疚(但他终究也没改变),比如他开始注意刻意的隐瞒。妻子的出现起码让他的生活有了重量,尽管这重量有的时候也让他觉得喘不过气,压抑,但是这总比“轻”好一些。后来的内容很难描述,大体上就是男主人公希望享受生命不再“轻”的状态,然而心底里又不想承担责任(毕竟他是“轻”惯了的人)。这把人贪婪的本质暴露无遗。
 
   书还没有看完,这只是昨天的内容,隐隐觉得第三段的内容象是关于自由的悖论–完全自由就是轻,而人们总是在不自由的时候向往完全的自由。
   写太多了,没有看完之前,还是不妄下评论了。